《相伴向未来》读后感

散文写作班  张国庆

  散文写作班周英如同学,11月15日,在『行脚成都』上发表了一篇文章:《相伴向未来》,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热议,产生了强烈反响。

 

  文章篇幅不长,主要介绍了她老公,自今年九月,在一次体验中,被查出患有癌症后,犹如晴天霹雳,让这个本来充满祥和的家庭,深陷痛苦,背上了沉重的包袱。文章采取自叙的写着手法,讲述周英如在医院陪护老公,配合医生治疗,与病魔抗争的一些细节。故事感人,情至意尽。

 

  这种文章不好写,但从文章结构来看,周英如写成功了。看完这篇文章后,给人感觉是,周英如同学含着泪水完成的,实属不容易。按照常理,在家人背负重病的情况下,还能静下心了,完成一篇文章的创作,真不容易。作为读者,揣摸作者心态,肯定是心情特别复杂,特别痛苦的情况下,心思缜密,安神定魄,写出的一篇语言流畅的好文章。此文发表,是对身为教育者的王果老师,在散文班教学最大的支持。“师者匠心,止于至善;师者如光,微以致远”。说到这里,周英如同学本身就是一个采访点,就是一篇文章。

 

  周英如同学是上学期插班到散文写作班的,活泼、开朗、健谈,喜欢摄影、绘画,写作。写的文章曾在自媒体和杂志多次发表。围绕周英如同学写的文章,如游记等,王果老师多次拿出来作为范文,在课堂上讲评。《相伴向未来》这篇文章反映出,散文写作班的同学,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格力量支持王果老师的教学工作。既感人,又心酸。客观上讲,四川老年大学,教学凝心聚力,是同学们写作,难以割舍的动力源泉。创作源于生活,写作只是一种形式,一种表象,而《相伴向未来》文中的真情实感,才是令人尊敬和钦佩的。这种鲜活的素材,是对四川老年大学教学评估最大的褒奖。

 

  此时无声,胜有声。周英如同学只是四川老年大学成千上万名学员当中的一员,还有许多同学在“社会清零”,最困难、最需要的时候,充当志愿者,奔走在抗疫一线,释放着责任与担当。故事很多,热点不少。无论是社会层面,还是家庭层面,四川老年大学的学员,无论走到哪里,都在用充满光和热的力量,感动中国,感动社会,感恩时代,感动身边普普通通的许多人。成千上万学员在用心抒写最美的文章,践行老师的教学思想,教学理念。好学者,善学,教学相长,良性互动。           

 
首页    幸福校园    《相伴向未来》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