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汪老师

        和文学的缘份始于四年前的那个春天,由于喜欢唐诗宋词想报一个新开的唐宋文学班,没想到有相同爱好的人那么多,九十多人的班几近报满,一席难求,事不宜迟,我赶紧动手在系统上抢占了最后的席位。就这样,我误打误撞进入现代文学班。

 

  授课老师汪坚强老师的形象符合我的预期,花白头发、近视眼镜、温和的笑脸,学者的标配一样不少,外加一口流利的川味普通话,讲到动情之处川普和四川话自由转换,无缝衔接,不留痕迹。沦陷在精彩故事情节之中的同学哪里觉察得出是什么时候换过去的,又是什么时候换回来的。

  第一学期老师就给我们送上大餐——鲁迅先生经典作品赏析,《狂人日记》、《阿Q正传》、《祝福》、《伤逝》……鲁迅的文风犀利、机智、幽默,但由于文字的晦涩难懂,容易形成阅读屏障。老师如庖丁解牛,从作者生平、时代背景再到作品概貌、精彩片断、艺术特色一一进行解剖,深入细致的讲解拨开了蒙在我们与作品之间的那层迷雾,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鲁迅本人及其作品,学完后大呼过瘾,感慨“少年时读不懂鲁迅,读懂时已不再少年”。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堂课结束,老师会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,让同学们讨论交流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大家各抒己见,踊跃参与。有三言两语的也有长篇大论的。晚来的同学有时要爬云梯才能看个究竟,汪老师耐烦地针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逐一点评、鼓励,他点评的第一句话总是“同意xx老师的看法”,无形中让发言的同学增加了信心。

  每一次授课之前老师都会作精心的准备。在赏析陈忠实的长篇小说《白鹿原》之前,老师将这部五十万字的作品看了近十遍,这个数字让我们大家瞠目结舌,我熬更守夜好不容易看完一遍已经头晕眼花,如果要看第二遍需要架很大的势。难怪老师在课堂上对作品的内容总是烂熟于胸,人物线索,故事情节娓娓道来,像讲评书一样引人入胜。

  寒来暑往,不知不觉跟随汪老师学文学已四年有余。从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曹禺到王蒙、梁晓声、铁凝、阿来、贾平凹、莫言……从五四文学、左联文学、抗战文学、解放文学一直到伤痕文学、反思文学、改革文学,我们仰望着群星璀璨的文学天空,沉浸在一部部经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里。老师指导我们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去品领略经典的魅力,每次上课都是一次精神的享受。几年下来我们累计学习的作家、诗人一百多位,作品三百余篇。看到这一串串令人惊讶的数字,让人感叹坚持的力量,聚沙成塔的力量。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设计一些互动的题目,引导大家进行思考,同学们各抒已见,班上弥漫着浓浓的学习氛围。几年下来同学们的学习心得和讨论累计近十万字,那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,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,是思想的碰撞、灵魂的碰撞。如果说读书是一个的狂欢,那么现代文学课就是一群人的狂欢。

  疫情期间,为了防控的需要,学校经常釆用线上教学模式。我班有位学员电脑出了状况无法上网课,情急之下打电话咨询汪老师,汪老师怕电话里远程指导效果不佳,二话没说,冒着绿码变黄码的风险,赶着公交车辗转来到学员家里,亲自为学员安装调试系统。文科教授玩起电脑来如此得心应手,令我们这些理科生汗颜。同学们得知此事后感动得无以复加,庆幸遇上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老师。

  我们班上学员年龄跨度大,有年轻的老年人也有八十多的银发老人,看着那些耄耋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,坐在第一排静静地听老师讲课,内心很有触动。汪老师说他经常被大家的学习热情所感动,他不辛苦,听课的人很辛苦,要坐那么长时间。但这位经常拖堂的老师辛不辛苦,大家心知肚明。

  在喧嚣的世界里,  有一间安静整洁的教室,一张不被打扰的课桌,一群同频同道的学友,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,一份离地半尺的快乐。如此,甚好!

       

现代文学作品赏析班

  黄英

首页    幸福校园    我们的汪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