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笔丨徐红:通史班的期末迎新讲座
通史班的期末迎新讲座
中国通史班 徐红
当冬至的小雨洗去了银杏的金黄,这学期的课程也进入了最后的时光。
期末到了,中国通史班的班主任饶晓燕老师和班委们一起,张罗大家座谈迎新,茶话会在说说笑笑的愉快氛围中拉开了大幕。
开场白,自然是王果老师当仁不让。他说:“这学期圆满结束了,感谢大家的认真学习,积极配合。教学相长,我们大家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。”他还特别指出:“我们学历史,特别是在老年大学学历史,最重要的不是背诵朝代表,也不仅仅是听一些历史故事,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。比如曾经盛行的‘正统’史观,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历代政权,有所谓的‘正统’‘非正统’之别。120多年前,我们的思想先驱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史学论文《论正统》,开篇第一句话就说‘中国史家之谬,未有过于言正统也。’对流传已久的‘正统观’进行了无情的批驳。这一课,我们在以往的历史课上可能没有学到,或者没有学得那么扎实,现在进了老年大学的中国通史班,一定要把这一课补上来。”王老师的一席话,说到了同学们的心里,引发了大家的小声议论。
饶老师趁热打铁地说:“现在请同学们谈谈一学期下来的感想,也做个自我介绍,大家加深下友谊。”于是,同学们依次逐个谈开了感想。
高明同学说:“我同时也是王果老师写作班的学员,知道他人品学问都值得信赖。文史不分家,我会继续学下去,不断地丰富自己,跟兴趣相投的同学们做朋友。”张培瑶同学说:“我们的历史太悠久博大,那些星辰太璀璨,历史是文化的载体。我还要继续深入学习,把历史给我的感悟写进我的诗里去!”一位来自四川省博物馆的同学说:“我以前在博物馆看那些青铜器冷冰冰的没啥感觉,听了王老师讲了先秦的课后,我晓得了青铜器背后的故事,看得懂也觉得有趣味了,激发了我想要进一步探究文物的心。”一连八、九个同学发言都说明了学历史给自己带来的启发,表示还要继续跟着王老师学下去。有点儿你追我赶的劲头,学习氛围拉满。这时,一个男同学笑嘻嘻地站起来问王果老师:“你是研究元史的哇?你晓不晓得姚燧这个人,他是不是很风流?”“我晓得这个人,但我没有专门研究他。”王果老师答道。“他是不是很风流嘛?”男同学继续问,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。不按常理出牌,他,是来调节气氛的。
周兴民同学站起身慢吞吞地说道:“我今年78岁了,那些活动量大的班我报不上了,我是手指点错了报的这个班,哪晓得上了课感觉很喜欢,即便没到学校来也在家上网课,一节课都没落下,算是误入正途!这个课还有个好处,故事好听又不交作业,学得很轻松。”
在接二连三的自我介绍中,我们惊讶地发现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理工科出身。真是缺啥补啥,他们感慨上课让他们清晰了历史脉络,了解了历史事件,还知道了很多成语的来历。史事中大量的意外和变数覆盖了他们头脑中的定律和公式,世事无常却有常,让人心无尽的感慨。
一个肤白貌美的姐姐站起身说:“我是王蓉英,已经在王老师班上学过三年历史,这次是第二轮了。”王果老师马上出来拦住她说:“停一停,大家先来猜猜她的年龄。”五十多?六十多?大家疑惑地问,王同学偏过脸羞涩地笑了,然后她回头大声地说:“我今年73岁了。”哇哇哇,同学们交换着惊讶的眼神,都说:“学历史的人显年轻!”
这时,王蓉英同学拿出了一张比半扇门还要大的图,在中国历代年表上密密麻麻地标注了相关人物和事件及自己的疑点。同学们都怔住了,面面相觑,这也太卷了吧!
王蓉英同学说她做这个图的目的,就是要把自己疑惑的事情一点点地搞清楚,学一届不够就再学一届,一直学下去。她特别佩服司马迁,已经计划明年要到韩城去拜谒司马迁墓。因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,使她打进书本同时也走出家门。片刻安静后,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!
短暂的座谈会已经结束了,但我思绪绵延,感慨万千。王果老师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等正史中摘取精要自编教材,讲课时延展的内容也于史有据,力求准确,营造了客观严谨的学习氛围。他把几十年深耕之心得和盘托出,使学生收获满满,兴趣爆增。饶晓燕老师是他的好搭档,沟通协调,用爱和关怀把大家团拢再捏紧。
学史可以明智,历史循环往复,前车之鉴可为后事之师。
余生虽有涯而学无涯矣,我和我的师友们仍将结伴而行!
感 谢 阅 读
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金沙路42号
欢迎中老年朋友们注册成为学员
初次来校请到报名大厅注册学籍
规定时段内在微信号上选课报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