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书香润晚晴 我喜爱的一本书”——世界读书日主题征文活动学员投稿作品(二)

书香伴晚晴,岁月共芳华
声乐初级一年级二期3班 刘文惠
在四川老年大学的时光,是我生命长河中一片温润的琥珀。每当书页翻动,那些被阳光浸润的午后便会从记忆里浮现——世界读书日的春风,又一次拂开了这本珍藏的时光之书。
黄金时代的叩门声
初遇王小波的《黄金时代》,是在老年大学的阅读分享课上。当年轻教师将泛黄的书页投影在屏幕上时,我原以为这是属于青春的密码。可当王二与陈清扬在云南的红土地上奔跑,那些被荒诞岁月包裹的真诚与热望,竟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记忆深处的锁。
“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,我有好多奢望。”书页间的批注渐渐密集,钢笔尖在纸上游走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。原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荒原,而阅读,能让我们在荒芜中看见星光。
窗边的朝圣者
图书馆三楼的东南角,是我与书的秘密约定。晨光斜斜漫过蓝布窗帘,在《黄金时代》的扉页上流淌成河。读到王二在豆腐厂的荒诞遭遇,我会在旁记下:“生活的褶皱里,藏着最锋利的刀。”看到陈清扬在批斗会上的沉默,又忍不住写下:“真正的自由,是灵魂对枷锁的蔑视。”
笔记本里的字迹从拘谨到舒展,如同窗外的爬山虎在时光里蜿蜒生长。有次课间,邻座的张姐凑过来看我的笔记:“你这字儿,可比我家小孙子的作业本还工整!”我们相视而笑,仿佛看见年轻时在教室里传纸条的自己。
书页间的年轮
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像一本立体的书,诗词鉴赏课上的平仄韵律,摄影班的光影构图,都在丰富着我的阅读维度。去年深秋,我们读书会一行十人去郊外采风,在银杏林里重演《黄金时代》的经典场景。当李叔戴着草帽扮演王二,用方言喊出“走!去放牛”时,满地金黄的落叶都笑出了声。
这些与书相伴的日子,让我懂得:皱纹不是衰老的刻度,对世界保持好奇的眼睛才是真正的年轮。就像书中所说:“人活在世上,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。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。”
银发读书会的邀约
如今,我的书桌上总摆着《黄金时代》和新买的《晚熟的人》。当春风再次漫过老年大学的走廊,我想把这份书香传递给更多朋友。在世界读书日,让我们打开泛黄的相册,翻开尘封的日记,在文字中重逢年轻时的自己。
因为每个认真阅读的灵魂,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。当我们在书页间相遇,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,终将化作照亮晚晴的霞光。
《国医》,让我们走进中医
洞箫一年级二期 唐明霞
《国医》是安徽作家春桃的一部纪实作品,以老中医陈万举的传奇一生为线索,讲述了近百年来中国中医兴衰多变的坎坷历史。从采访到终笔,《国医》花了春桃八年时间。磨砺八年,自非凡品。
先说书的特点。所谓“带着镣铐的舞蹈”,形容了纪实性文学作品的写作难度,不能如小说般虚构和夸张,一不小心就写得刻板僵硬,读起来味同嚼蜡。《国医》却不同,它生动,可读性高。
首先,故事性强。集镇上的霸王余八的疝气病犯了,一节肠子掉进了阴囊,疼得在床上打滚。陈万举将余八放到牛车上,在他的屁股底下垫个枕头,让他撅着屁股头朝下躺在牛车上。骡子拉着牛车在大雨后泥泞不堪的村道上疯狂奔跑,在剧烈的颠簸中,昏死过去的余八被颠醒了,掉入到阴囊的那段肠子,也神奇地被颠回到了肚子里。用飞车治好夹肠疝这种听起来荒谬却又真实的故事,令人捧腹之后,又惊叹陈万举的奇思妙想和大胆举措。
陈万举用“笑疗”治好抑郁症,用“哭疗”医治头痛病,用病人的“小鸡”吸食姜汁治好了危难病症“真头痛”,他让哑巴开口说话,还救活一个已经咽气了的人……一桩桩、一件件真实的医疗奇事给《国医》蒙上了传奇色彩。
这些医疗案例之所以成功,其根源都在于陈万举对医方医理的灵活应用。他不拘泥于古方,面对险恶多变的危重疾病时,遣方选药既谨慎又灵活,应变敏捷。因此,才能治疗好一个又一个疑难病例,成为一代名医圣手。
《国医》的另一个特点,文字朴实但细腻,令人信服。比如,药材在药柜里存放,大有学问。当归、白芍和川芎一类常用药放在药柜的中间,便于抓取;佛手、大青根、淡竹叶等,质地较轻平日用量也少,就放在高层;矿石类、化石类、贝壳类的,如紫石英、龙骨和海龙海马等,放于药柜的底部;冰片、青黛得存放在瓷坛里,砒霜等剧毒品应专柜上锁……
作者还写:中药汤剂应温服;疾病在胃以下的肝、肾病人,应在饭前三十分钟用药;疾病在胃以上的心、肺病人,宜在饭后三十分钟用药;清热解毒补益的药,应空腹用;安神一类的,最好睡前半小时服用。
作者不厌其烦的细细叙述这些,我呢,读得津津有味,甚至边读边频频思索点头。
再谈谈陈万举这个人物。陈万举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裔家湾,读书时崇拜范仲淹,受范仲淹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的雄心壮志深深影响,从小立志,要当一名济世救人的良医。他师从清末名医巢渭芳的弟子宋立人,又是针灸大师承淡安的门生,一生坐堂行医七十六载,攻克大量的疑难杂症,用自己的仁心仁术救治无数病人。
他有天赋,对中医热爱到痴狂,学习时刻苦钻研。实践中认真探索、记笔记,认真总结,终成中医大师。
他有一颗慈悲之心,凡有病人找上门来,不管你是有钱有势、有着万贯家财的富人,还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、一贫如洗的穷人,他都一视同仁,尽力施救。郑郢霍乱之时,他和师傅宋立人不顾自身安危,发扬医者仁心的风范,开设临时诊所,医治了许多霍乱病人。
他高风亮节,人生字典里没有靠医术赚钱的概念。对生活困难的,他只收药费,不收诊金;一时连药费也拿不出来的,允许赊账;有钱人看病或出诊,诊金自便;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,扎针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。
他豁达通透。他拒绝卖药方给药厂,也不同意将自己的行医事迹排成电视剧,这说明陈万举不仅悟透中医药理,而且把人性看了个明白。
陈万举如疾风中的劲草,在坎坷的人生途中,在动荡的社会变迁中,在人心逐渐迷失的现实里,以一种昂扬的姿态,坚持着治病救人的初心。陈万举是个体,但以他为代表的无数中医师们,为祖国国医的发展和传承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《国医》,不仅让读者感动于陈万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中医,它还让我们走近并了解祖国的中医。

感 谢 阅 读
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金沙路42号
欢迎中老年朋友们注册成为学员
初次来校请到报名大厅注册学籍
规定时段内在微信号上选课报名